找到相关内容470篇,用时2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七道修行的检证程序:七觉支

    永尽无余,需要有智慧主导,择法是一种分别智慧,与念觉支的观慧不同,它的作用在于辨识善恶法,恶法是,善法是调伏,成就无贪、无嗔、无痴。“”是贪欲、嗔恚、掉悔、昏沉、疑惑,它们是苦恼的龙头,永不休止地干扰警觉力。“贪欲”是迷恋、黏著于色声香味触的欲乐受。“嗔恚”是对不顺我心的人事物生恼火。“掉悔”是身不安于当前所做、当前所受,口说无意义的闲话,心恣意放纵、攀缘,因虚耗时间、生命而...

    张慈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63252809.html
  • 修行人享受的四种快乐

    懊恼之苦。 第三种快乐 修行人能够享受的第三种快乐:禅定之乐。这是什么呢?这是靠修习四禅八定,降服,而能得现世受乐。禅定中生起的快乐分为五个层次:小喜、刹那喜、流喜、上升喜、遍满喜。小喜能令身体之...罗汉果,也可以生到色界天或是无色界天,享受极长时间如在定境里的天界之乐。但是定中所得的禅定之乐也是无常,出定之后,还能生起,因此不是究竟之乐,而且生到天界,福尽还要堕落轮回。 第四种快乐 修行人还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34075108.html
  • 略论通明观禅法

    ldquo;通明观”禅的修证方法。   (一)初禅的修证   按照《大集经》,修习初禅即是“离”和“具支”。所谓“”,系指覆清净心使不得显露的种恶法,分别是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掉悔和疑 。“离”,顾名思义,就是要去掉这种恶法,让清净心显露出来。“离&...

    陈坚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72841316.html
  • 舍心作意

    世间苦;愈苦心愈不住在苦里面,心就愈远离,用心的寂静来回向世间苦,这是最慈悲的。  修行就是在境镜中,看到心离,看到一切心地的包装、造作,都是多余的勉强、用力,而全然放下,让他流过,爱著、碍著的...当机立断,很单纯的回到一呼一吸的法印作意。以出入息推拿世间众生以“五蕴”为“我、我所”的苦,推拿不肯弃舍“”的苦。   吸时知吸、呼时知呼,生时知生,感谢“生”的苦迫提醒,真的“提”才真的“醒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5545723.html
  • 阿赖耶识之「无明、爱结、有识之身」经证考察

    的差别。有部阿毗达磨论书引用此经主要是论证⑴不摄无明、⑵阿罗汉身亦痴生、⑶佛生身定应有漏、⑷除爱,余法亦后有因等等教义。与譬喻师的学说接近的《成实论》的立场则是将[有识之]身诠释为「受阴」  ...11] 此类用语解释的问题之外,主要与教义论证有关论点是:⑴不摄无明、⑵阿罗汉身亦痴生、⑶佛生身及阿罗汉身是有漏、⑷除爱,余法亦后有因。今分别论述如下。   3.1 不摄无明   印度...

    惠敏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0848188.html
  • 阿赖耶识之“无明、爱结、有识之身”经证考察

    智者之]异”作为标题,讨论二者于前、中、后际的差别。有部阿毗达磨论书引用此经主要是论证?不摄无明、?阿罗汉身亦痴生、?佛生身定应有漏、?除爱,余法亦后有因等等教义。与譬喻师的学说接近的《成实论》的...有关论点是:?不摄无明、?阿罗汉身亦痴生、?佛生身及阿罗汉身是有漏、?除爱,余法亦后有因。今分别论述如下。§3.1 不摄无明  印度迦多衍尼子论师(西元前后)所造、说一切有部学说基本论书《...

    释惠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3745814.html
  • 出离心与菩提心

    的基本条件。   四谛八正道   佛法没有什么,佛法就是四谛八正道。佛法就是四谛,就是去认识苦,什么是苦?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十日禅,也是来认识苦,认识我们的就是对世间苦的一个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十日禅,也是来认识苦,认识我们的就是对世间苦的一个反应,世间是种种欲望所成,我们的是对世间欲望的反应。   :一个是欲贪,有所求;一个是恚碍,碍着。很多事我们觉得障碍了我们的所求,...

    张大卿 弘法师

    菩提心|出离心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1/0054042083.html
  • 善人、慈悲喜舍——阿含解脱道次第之一(1)

    不断恼心,慧力羸,为障碍分,不趣涅盘。善摄其心,住四念处,心与慈俱,无怨无嫉,亦无瞋恚,广大无量,善修充满,四方、四维、上、下一切世间。心与慈俱,无怨无嫉,亦无瞋恚,广大无量,善修习充满。如是修习...不正思惟;具不正思惟已,便具不正念、不正智;具不正念、不正智已,便具不护诸根;具不护诸根已,便具三恶行;具三恶行已,便具;具已,便具无明;具无明已,便具有爱。如是此有爱展转具成。 是为具善人已...

    空海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3847840.html
  • 帕奥禅师答:女众修行的障碍是什么?

    问:女众修行最大的障碍是什么? 帕奥禅师答:在修行上各人有各人不同的障碍。我们无法说那些障碍单是女众才有,男众没有。不论男众或女众,都有智慧利的人。因此在佛陀的弟子当中,不但男众方面有上首弟子,女众方面也有上首弟子。不论你是男人或女人,都必须精勤修行以克服欲贪、瞋恨、昏沉与睡眠、掉举与追悔、怀疑这,你的禅修才能有成就。 返回帕奥禅师问答专题 ----------------------...

    帕奥禅师

    帕奥禅师女众修行障碍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8/09214289237.html
  • 生死与缘起

    不过相似而已。佛法虽深,修行可至宝所。  凡夫修习,首须清净根门,除十不善业。何为欲?欲者,根贪著尘也。眼贪色,耳贪声,鼻贪香,舌贪味,身贪触,是为欲。  约欲心染尘言,则眼耳鼻舌身生...得诸禅定。  既知“欲”者欲,而“恶”者,又系何法?所谓恶者,也。即贪欲, 嗔恚,掉悔,睡眠,疑。此法障心,故名。  贪欲者,于顺境爱著,障乎于心。嗔恚者,于违境忿怒,障乎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31160405.html